王羲之是哪個朝代
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,有“書圣”之稱。瑯琊臨沂(今山東臨沂)人,后遷會稽山陰(今浙江紹興),晚年隱居剡縣金庭。歷任秘書郞、寧遠將軍、江州刺史,后為會稽內(nèi)史,領(lǐng)右將軍。
其書法兼善隸、草、楷、行各體,精研體勢,心摹手追,廣采眾長,備精諸體,冶于一爐,擺脫了漢魏筆風(fēng),自成一家,影響深遠。風(fēng)格平和自然,筆勢委婉含蓄,遒美健秀。代表作《蘭亭序》被譽為“天下第一行書”。在書法史上,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“二王”。
作品
王羲之真跡早于不存于世,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(dāng)作真跡看待。由于年代久遠,且本帖享盛名久,和王羲之其它墨跡一樣,對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斷。有稱為宋摹的,也有疑為米芾所摹的,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。它著錄極多,并一再被刻入各種叢帖中,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傳歷歷可考與可靠,其珍貴性不言而喻。
家族背景
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(shù)的豪門大士族。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,還是其子孫、親戚朋友,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。同時,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,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(yǎng)的培植。王羲之置身其中,耳濡目染,自然不例外。
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。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,曾倡議晉室渡江,于江左稱制,建立東晉王朝。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導(dǎo)更是名聞于世,是東晉的丞相。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(tǒng)帥。瑯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(quán)傾一時,熾盛隆貴。
晉室南渡北民南遷,在江南大融合。山東瑯琊國王氏望族,經(jīng)王覽(206年-278年)、王正到王曠(約274年-328年)時,兩晉(266年-316年),發(fā)生“八王之亂”(290年-306年),歷16年,死30萬人。王曠善于審時度勢,效法先祖王覽,于東漢末年避亂南居30年。在五胡侵魯,瑯琊危急,299年開始,兩晉大分裂,北方大混戰(zhàn)。
墓址
王羲之后因與驃騎將軍王述不和,稱病辭官,遷來金庭,晚年即在金庭養(yǎng)老,直至去世,也安葬在此。現(xiàn)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廟——金庭觀,觀右有一座古樸的`石坊,橫額上鐫“王右軍墓道”六字。穿石坊上行山谷,是一條依稀可辨的鵝卵石鋪成的古墓道。盡頭處便是王羲之墓。
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,墓的制式與謝安墓相仿,也是青石條圍沿一土堆,類似杭州岳飛墓。墓前有大碑,鐫刻《蘭庭序》全文,碑體有些風(fēng)化斑駁,許多地方字跡洇漫,只能依稀辨識。倒是相關(guān)的墓園規(guī)模相當(dāng)大,大得叫人驚訝。
軼事典故
東床快婿
郗鑒有個女兒,年長二八,貌有貌相,尚未婚配,郗鑒愛女故為女擇婿。他與丞相王導(dǎo)情誼深厚,又同朝為官,聽說其家子弟甚多,個個都才貌俱佳。一天早朝后,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。王丞相說:“那好啊,我家里子弟很多,就由您到家里挑選吧,凡你相中的,不管是誰,我都同意。”郗鑒就命心腹管家,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。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,都仔細(xì)打扮一番出來相見。尋來覓去,一數(shù)少了一人。王府管家便領(lǐng)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里,就見靠東墻的床上一個坦腹仰臥的青年人,對太尉覓婿一事,無動于衷。郗府管家回到府中,對郗太尉說:“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余人,聽說郗府覓婿,都爭先恐后,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,坦腹躺著若無其事。”郗鑒說:“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,走,快領(lǐng)我去看。”郗鑒來到王府,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,才貌雙全,當(dāng)場下了聘禮,擇為快婿。“東床快婿”一說就是這樣來的。
入木三分
傳說當(dāng)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,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,再派工人雕刻。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,發(fā)現(xiàn)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。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,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,書法技藝爐火純青,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。“入木三分”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。
竹扇題字
據(jù)說有一次,王羲之路過山陰城(今紹興)的一座橋。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。那種竹扇很簡陋,沒有什么裝飾,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,看樣子賣不出去了,老婆婆十分著急。王羲之看到這情形,很同情那老婆婆,就上前跟她說:“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,當(dāng)然賣不出去。我給你題上字,怎么樣?”老婆婆不認(rèn)識王羲之,見他這樣熱心,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。王羲之提起筆來,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,就還給老婆婆。老婆婆不識字,覺得他寫得很潦草,很不高興。王羲之安慰她說:“別急。你告訴買扇的人,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”王羲之一離開,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。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,都搶著買。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。